「Vicky's 影评」《双子杀手》:从好莱坞华人之光,到接连票房失利,李安的神话是否还能延续?#1

p2568466011.jpg

All Image Source 文/冰冰

“我超爱李安,告诉他,快点来找我拍片,不然我快变老了!

2013年,史皇威尔·史密斯在台湾宣传《重返地球》的时候,曾经向李安导演隔空喊话过。

时隔六年,两人真的合作了一部新片,还在史皇在影片中见到了20多岁的自己。

那就是10年底唯一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双子杀手》

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在完成一个刺杀任务后,职业敏感性让他意识到这里面并不简单,于是萌生了退役的念头。

也许是唯恐他将国防情报局那些见不得人的秘密抖出去,刚到达休整地的亨利就发现组织派人在监视自己。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神秘黑衣人的疯狂追杀。

在激烈的交手中,亨利发现对方居然是年轻版的自己。组织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亨利的DNA暗自培养了一个他的克隆人。

就此,一场我与“我”的对局旋即展开。

「电影真的需要如此真实吗?」

在我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发现北美影评人对其评价不高。在烂番茄上,虽然观众喜爱指数有85%,但烂番茄指数仅有尴尬的29%,还不到及格线。

大多数影评人,无论评价褒贬,大多用到了一个词:

技术的尝试

纵观这几年李安导演的作品,他已经把最新的电影技术当作电影表达的重要形式。

这次,《双子杀手》沿用了卡梅隆(好莱坞另一位技术狂魔)称之为“新白金标准”的视觉技术:4K,120帧,3D

翻译成大家更熟悉的词汇就是:更清晰、更流畅、更纤毫毕现。

那么《双子杀手》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来了,电影真的需要如此真实吗?

电影自然是需要真实的,但只需要做到在特定情况下故事设定值得推敲即可,不是让在座的观众体验整个故事真实发生的过程。

《双子杀手》给人的感觉是所有演员都是贴在摄像机上面,他们每一个微表情、面部的毛孔哪怕是嘴唇的干皮都一览无遗,就像真实站在观众面前一样。

这种临场感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破坏了影片本身的电影感。

更有观众表示,其远不如《谍影重重》和《007》系列来得让人感到肾上腺素激增。

当然了,单从用影像去讲故事这点来看,李安导演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并没有衰退。追求视觉感受的观众来说,《双子杀手》确实提供了一出堪称浸入式体验酣的动作戏。

如果你的观影需求是这样的话,那么120帧版的《双子杀手》应该会是你的心头好。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的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

简单来说就是:剧本。

 

(未完待续)


由于平台对于图片的审查,我不得不缩减配图以减少风险。如果您有兴趣阅读完整版的话,欢迎前往我的豆瓣简书账户「冰冰的小城堡」,或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冰冰的小城堡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谢谢大家来看我的文章,如果您喜欢的话,请转发、留言或是点赞。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努力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

This post has been published on toutiao. Thank you for reading my articles. If you like my post, please resteem and upvote the articles or leave your comments. Thank you again!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cnstm.org/blog/2019/10/28/gemini-man-1/
H2
H3
H4
Upload from PC
Video gallery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