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条旅游新闻很火爆。有网友去湖南一个景区内的“天空之镜”景点,拍出的实景照片和宣传照反差巨大,他在微博吐槽后,引来很多人围观,上了微博热搜。
随后,景区管理部门发致歉声明回应网友吐槽,称由于图片渲染过度加上管理混乱,对广大游客造成了极为不好的体验。
继湖南“天空之境”登上热搜后,重庆、郑州也曝出有“天空之镜”项目,游客实拍照片,和宣传图大相径庭。
这个话题的讨论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当我们去旅游时,我们到底是在游什么?
剑桥大学约翰·厄里在《游客的凝视》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对旅游的期待也好,体验也好,都不是天然的,而是被建构出来的。
旅游的整个过程,都是想象大过于真实,并且那些值得看的景观,也都是围绕想象才成为景观的。我们花钱去旅游,不全然是因为物质上的需求,我们真正向往的是亲身体验自己幻想中的场景。
我们说起英国乡村,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呢?大概是一片宁静的田野风光,带花园的乡间小屋。如果说到德国,大概是群山之间矗立的城堡,说到巴黎呢,就是街头拥吻的恋人,和塞纳河边的咖啡馆了。当我们看见两个青年男女在巴黎街头接吻,立即就知道这是“永恒浪漫的巴黎”;当看见英国农庄篱笆里的玫瑰,立即感受到所谓的“纯正古老的英格兰氛围”。
我们说的旅游,其实都可以归为一种“当代符号旅游”。旅游业的推动者们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去营造符号,培养游客,在游客去之前,告诉他们什么值得看,以及应该怀着什么心情去看。到了景点之后,现场还会提供清楚的指示,一步步指引你去看那些已经满心期待的东西。
不知不觉中,游客们就被培养成了业余的符号学家,至于你看到的风景是不是天然就是那样,古迹是不是历史上原原本本的样子,这些问题已经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旅游活动之外了。
游客对于非凡体验的期待和幻想,是推动这种建构的核心要素。而这种期待和幻想又是通过摄影呈现出来。摄影提高了旅行的吸引力,影响着旅程的规划,甚至取代了真正的旅行。光影是世间最短暂的东西,转瞬即逝,而摄影的魔法却能将它固定在一个永恒的地方,这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游客。
很多时候,人就是为了拍照、收集照片才出门的。就算不是为了摄影而旅游,现在的游客也会习惯性地拿着相机和手机,只要看见什么稍微特别一点的东西,马上下意识地拍下来。通过拍照,他们仿佛感觉能将那个特定时刻据为己有。
许多旅游活动实际上只是在寻找好拍的东西,有时观光旅游不过是个途径,积累相片才是真正的目的。
照片构成旅游的本质的一大部分,只要能拍出来一张好照片,这个地点就可以变成一个景点,在照片出来的一刻,已经决定了哪里值得旅游,什么画面和记忆可以带回家。
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被照片固定下来的这一时刻,是真实的吗?
我们来听听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回答,他说摄影很容易给人身临其境的错觉,让人误以为回到了现场,但其实是人在照片的刺激下,展开了一趟想象之旅。
游客总以为摄影是写实的,一张照片好像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或一个片段,不会说谎。但摄影其实就和绘画一样,毫无疑问是一种创作,关键就在于对现实材料如何取舍,如何加工。
在滤镜和修图大行其道的今天,照片就更不可信了,但奇怪的是,人们明知如此,还是倾向于接受这些图像,甚至对加过滤镜的照片更有亲近感。这是为什么呢?
只能说,某种程度上,是游客主动选择了去接受这种幻想。社会又提供了大量专业人士来帮助游客们完善这个过程。因此,专业摄影好像在替游客以及他们手中的相机写剧本,告诉它们应该怎么看、怎么拍,等游客实际在当地观光旅游时,亲自照着来一遍,就构成了一个循环。也就是说,游客体验到了类似寻宝的快感,还能转而向别人证明:我来过了。